国税总局本月初宣布,为打击避税行为,2013年1月1日开始,对所有液体石油产品征税,“纳税人以原油或其他原料生产加工的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状(沥青除外)的产品,按规定征收消费税。”
“(扩大石油消费税的范围)无疑会打击调和油的利润空间,从而规范市场。”11月21日,一民营石油业者对本报记者表示。
自2009年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执行以来,国内成品油市场上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调和油,它们在正规的汽柴油中添加其他化学原料和化工用油,以降低需缴纳的石油消费税,从而较正规的成品油成本至少低每吨千元左右。
“过去的漏洞被堵塞,市场上不正常的成品油价格战就会大大降低。”息旺能源分析师廖凯舜表示。
堵塞漏洞
国税总局称,扩征主要源于打击避税行为。而所有业内人士均明确指出,这是为了打击调和成品油,因为它是国内市场中最主要的偷逃石油消费税的产品。
在2008年底出台的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中规定,实行“费改税”,取消原有的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等六项收费,将其合并为燃油消费税汽油每升征收1元,柴油每升征收0.8元/升。为了逃税,不法的经营业者一方面从国际市场以化工用油的名义采购燃料油等调和原料,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生产基地,生产销售调和油。
调和油,顾名思义是两种、甚至更多的石油产品通过某种工艺被调和进汽油或柴油中。只要调和油能达到国标,那么它就可以合法的在市场上进行销售了。
“这些调和油中很大一部分产品就能逃避缴纳石油消费税,因此其成本比正常汽柴油至少便宜1000元/吨,但质量却很有问题,这也是贵阳、岳阳、河南等地几年前出现问题油的关键。”上述民营业者说。
对此说法,有石油央企技术人员予以了证实。他指出,在岳阳等地的问题油中,有不法者将化工用燃料油加入混合芳烃制成调和油。为使调和油达到国标,这些企业往往会在油中添加铁、锰等金属抗爆剂。而这些元素氧化安定性差、胶质含量高,往往会与尾气中燃烧后的颗粒物、空气粉尘等反应,生成油泥和胶质。粘附物越积越多,在高温下形成坚硬沉积物,从而在汽车燃油进气系统等部件,生成大量沉积物、从而使汽车出现问题。
“由于调和油中只有部分正规成品油,因此被调和进去的那部分燃料油、混合芳烃等就自然不用再缴纳消费税,从而实现了避税的目的。”他说:“一般是6成正规油、4成调和油进行调配;但更劣质的甚至会是3:7.”
2010年底跨国巨头嘉能可与高尔化学相关驻华高管被海关总署缉私部门拘留,其案由正是上述两公司以“动力煤油”、“稀释沥青”等名义大量进口燃料油,再将这些燃料油加工为调和油等产品,并分销给各地民营石油业者(详见2011年3月25日本报头版《两跨国巨头涉嫌近十年最大石油走私案》)。
“由于化工用油不需要缴纳消费税,因此嘉能可和高尔化学等逃税额达10亿元以上。现在两公司均已缴纳罚款,相关人员也已获得自由。”上述民营业者称。